个人中心
部门乡镇街道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卷起裤脚就下田,出水只见两腿泥丨记贵州农科院“三进乡村办实事”在从江
字号: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1月,一批贵州省人才基地的科研骨干们驱车奔赴从江县,开展香禾糯核心试验区高增乡收种、选育工作。

从江香禾糯丰收

省农科院原党委书记、院长赵德刚教授向记者介绍:“‘苟今告’和‘苟阳当’是从江优良的香禾糯地方品种,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种性有所退化,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技术改良其病、虫抗性,恢复其种性,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改良栽培技术,可提高香禾糯的稻谷产量。同时,通过科学的稻+鱼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的亩产值,使种植户增产增收,通过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更离不开优秀的农科骨干人员放下身段、深入村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以科研技术指导香禾糯种质培育与深加工

香禾糯是从江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植于海拔350-750米的高山梯田,从耕种到收获,需要长达180天的自然生长,一年仅此一季,产量稀少,弥足珍贵。从江县香禾糯稻谷分布于高增、洛香、庆云、停洞、下江、翠里等21个乡镇,2020年7月27日,从江香禾糯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随着过境的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的建设,从江县瞄准珠三角高端市场,提出了建设5万亩香禾糯的目标,至2021年,预计全县年总产量达4万余亩。

中国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数据是一切科研的基础,到了五谷丰登的季节,省人才基地工作站投入高增乡一年的香禾糯品种也需要接受实验成果的检测与考验。这决定了工作站对香禾糯下一步的实验计划——选种、育种及推广,以科研技术指导香禾糯的种质培育与深加工,进一步提升亩产效益的同时增加当地老百姓的种植收入。

从江香禾糯基地品种培育

高增乡位于从江县东部,距县城8公里,是一个资源丰富,却有待开发的侗族聚居地。这里是侗族民俗风情、侗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侗族大歌的源生地,也是有文字记录以来,百越民族“饭稻羹鱼”的农耕文化分布区。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意思是说: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瓜果螺蛤,不须从外地购买,便能自给自足。

饭稻羹鱼自给自足到特色种植与创新

而在万物互联、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饭稻羹鱼、自给自足的传统思维却是桎梏和瓶颈,贵州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引领下,不少奋战在乡村振兴前线的干部不约而同发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感慨。

人才培育工作站一经成立,基地负责人赵德刚便积极组织各个工作站的站长投入科研工作。其中,与民生福祉最为贴切的香禾糯“稻+鱼”生态种养模式被列为重点实验项目。

“做农业科学研究,必须选育好的品种,从江香禾糯具有口感香柔、食而不腻等特点,享有‘一亩稻花十里香,一家蒸饭十家香’的美誉。”赵德刚说,香禾糯作为从江县地方特色水稻品种,具有多个优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大,种植香禾糯是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按照我们提供的技术方案,每亩“稻+鱼”的产值可达3000元以上。我们希望通过人才基地建设,集成熟化“稻+鱼”最优的种养殖技术方案,供与从江县相似的稻鱼种养殖区域推广应用,更大范围内带动群众增收,为科技扶贫提供支撑。

赵德刚教授在贵州省人才基地接受采访

展望未来,仍须回归当下。由于香禾糯品种特性特殊,产量稀少,平均每亩地需要15名人工进行收割,故而在投入“稻+鱼”生态种养模式上较其他粮食成本更高。又因当地老百姓习惯了自给自足的传统种养模式,成熟后慢慢地收割,每天收割少量,故而在整个香禾糯核心示范区科研试验中,面临最大的困难便是协调当地老百姓配合试验工作,提高集中收割的效率。

稻子的清香,犹如省农科院这批优秀的科研英才忙碌田间的身影让人痴迷。当他们走出水田后,辛苦的汗水及泥泞的双脚落入记者眼中——究竟是什么,让这群科研精英长年累月甘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于田间地头,收获泥土的芬芳啊?

一手抓着香禾糯饭团,一手抓着烤得焦香味十足的稻田鱼,辅以山间挖来的野菜,便是当地老百姓与这群科研人才辛勤劳作后的日常。

农科成果进乡村助力特色田园美丽乡村

以科学技术改革小农经济模式为宗旨的“双十”“双百”“三进乡村办实事”助力特色田园、美丽乡村的技术支持被提上日程。

记者深入从江与科技人员一起收获香禾糯

2018年10月,贵州省人才办授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人才基地”,并明确人才基地的建设方向为“特色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

为了认真实施人才基地建设内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紧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展开工作,完成科技扶贫的总目标,自贵州省人才基地挂牌以来,便成立了6个人才培育工作站,分别为:香禾糯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人才培育工作站、特色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人才工作站、特色旱作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人才培育工作站、特色紫苏(油菜)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人才培育工作站、特色辣椒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人才培育工作站、特色苗木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人才培育工作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