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黔桂两省(区)交界,素有“黔南门户、桂北要津”之称,与广西三江、融水、环江和本省的榕江、黎平、荔波等县相邻,是贵州通往“两广”的南大门。全县聚居着苗、侗、汉、壮、瑶、水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在长期迁徙变化中,各个民族文化互相碰撞、交融,汇聚,形成具有原生性,多元性、独特性、包容性的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特点,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如今扩大非遗知晓率,让非遗扎根市场,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求生转变,促进非遗产业繁荣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
“非遗+节庆”,扩大非遗知晓率
从江县积极鼓励民族民间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充分利用“百节之乡”品牌,在举办的苗年、侗年、壮年、新米节、苗族芦笙节等节庆活动上,成功举办了原生态侗族大歌节、省文化厅主办的世界非遗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侗戏汇演,以传统节庆活动促进传承。其中,从江县第五届侗戏汇演有11个乡镇11个侗戏队参加活动,共演出33场,线上观众达到18.72万人次,点赞量达到34.5万;2022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贵州·从江第十六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暨第六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有11个乡镇,41支歌队参加此活动,活动期间线上累计收看人数高达11.71万人次,点赞量达到1.9万。广泛调动当地群众传承保护非遗的积极性,极大的提升了民众对非遗的认知,激发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非遗+市场”,促进非遗活化传承
“以前我们的刺绣都是手工,一点一点绣出来的,根本不够自己穿,更不用说满足乡亲们的需求了,如今购买了机器,苗绣的花样更为丰富,生产的产品精美,很受大家的欢迎。”站在绣花机器旁的王玉英说道。
走进井内工业园区的贵州省孔明苗侗民族绣品有限公司,便可看见鲜艳的线团,滚动的机床,绣娘们正在有条不紊的整理生产出来的绣品。如今厂房占地面积2000平米,拥有先进的电脑绣花机生产设备,最多的时候能带领70多名绣娘投入生产,让绣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从江县以传统医药和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通过“非遗+工坊”“非遗+合作社”“非遗+企业”等模式,加大扶持从江祖英刺绣有限公司、高华瑶族药浴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江神瑶保健品有限公司、从江摆翁生态瑶浴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雀亦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贵州省孔明苗侗民族绣品服务有限公司等6家非遗工坊和非遗传承基地,不仅培养手工艺传承人的文化自信,提升他们对工艺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的能力。同时,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平台,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带动发展特色非遗产业,助推非遗产业扎根市场,茁壮成长。
目前非遗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对于非遗来说,只有将非遗融入生活,扎根市场,不断优化非遗资源,进一步挖掘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让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才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图一:贵州省孔明苗侗民族绣品务有限公司产品展示
图二:从江县非遗集市上人们正在挑选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