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洞镇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一个个古朴的村寨。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特别的乡村治理方式——“鼓楼议事”,它像一条温情的纽带,将干部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政策落地、矛盾化解、民心凝聚的重要平台;“鼓楼议事”并不局限于鼓楼,它可以在风雨桥里,在空闲院坝中;它没有固定的会议室,没有繁琐的流程,干部们放下文件袋,村民搬来小板凳,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村里的大事小情。这种形式看似简单,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基层民主协商的重要载体,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策入心:“鼓楼议事”上的惠民声
在停洞镇的苗乡侗寨,政策宣讲都不是照本宣科的文件宣读,而是干群围坐、有问有答的暖心对话。低保怎么评?危房改造补贴怎么领?医保缴费有哪些新变化?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通过“鼓楼议事”这个开放平台,变成了村民听得懂、弄得清的“明白账”。干部们用苗语侗话讲解,村民现场提问,疑惑当场解答,政策在阳光下运行,群众心里自然敞亮。
过去,一些惠民政策落地时,常因宣传不到位、程序不透明引发猜疑。比如低保评定,个别村民觉得“关系户”才能享受,对村干部不信任。但在“鼓楼议事”的机制下,政策条款被摊开来讲,申请条件、评议流程、监督方式全部公开。村民可以当面质疑,村干部必须现场回应,甚至邀请镇里的民政干部到场解释。评议过程接受全体村民监督,最终名单在鼓楼前张榜公示,谁家符合条件、谁家不够格,一目了然。这种“阳光操作”让政策执行少了阻力,多了公信力。
化解矛盾:“鼓楼议事”上的"和事佬"
“老蒋酒后造谣老刘家虐待儿媳妇,致使老刘家在村内名誉受损”在停洞镇架里村,因为酒后造谣误会导致这样的纠纷若按常规程序处理,可能要经过村委会调解、甚至司法介入,耗时耗力。但在“鼓楼议事”上,寨老、村干部和村民们一起评理,最终该村民道歉并按照当地村规民约赔偿三个“12”,即12斤猪肉、12斤大米、12斤米酒,并当场签订纠纷调解书,被造谣者也表示谅解,矛盾当场化解。“鼓楼议事”让矛盾在基层“软着陆”。土地纠纷、邻里口角、家庭矛盾等常见问题,通过公开讨论、集体评议的方式,往往能快速找到解决方案,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防火护林:“鼓楼议事”上的安全课
停洞镇森林覆盖率高,90%以上的村寨都在山坡上,但山区气候干燥,加上传统农耕习惯,森林防火压力巨大。每年到森林火灾高发季节,停洞镇各村寨都会通过“鼓楼议事”的方式开展防火宣传院坝会。“不要烧田坎,不要乱丢烟头,发现火情要第一时间报告……”在摆横村的“鼓楼议事”院坝会上,护林员用当地方言讲解防火知识,村民们听得认真。会后,大家还签订了农村消防主体承诺书。此外,这种议事方式还成为环保理念的传播平台。退耕还林、污水排流、河道保护等议题通过院坝会深入人心。停洞镇党略村便通过“鼓楼议事”院坝会讨论决定了该村排水沟施工问题、消防水池建设问题及路灯安装位置事项,大家群策群力解决了村内建设问题,同时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
相信随着时代发展,“鼓楼议事”也将不断创新形式。但无论如何变化,它的核心始终不变——那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不仅是政策的传声筒,更是民意的收集器;不仅是矛盾的化解站,更是发展的助推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鼓楼议事”这一充满泥土芬芳的治理方式,将继续在停洞镇的青山绿水间绽放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