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由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保护和申报的“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列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今,10周年过去了,该系统既保住了祖先传下来的农耕文化,也给农户增加了收益。
加榜梯田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省尾”,经济欠发达。但是厦蓉高速和贵广高铁开通之后,从江成为贵州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更是两广入黔的“桥头堡”,“省尾”成为了历史。
经济欠发达,不代表文化不济,从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享誉世界。在其系列文化大家庭中,农耕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成员。
也不知从何时起,从江人培养成了这样的耕作方式:农历四月,插秧之后,农人趁着田间水量充足,放入鱼苗,平时也会把自家养殖的鸭子赶到田里,直到秧苗出穗……
鸭子在稻田觅食。
这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却孕育着一定的生态哲理:鸭子在地里“开疆拓土”,像一把梳子,把秧苗梳理好,吃掉水面漂浮的小虫杂草;鱼儿在水中生长,吃掉有害的水生物,而稻花为它提供充足的食物营养……
它们三者相互提供生存环境,形成一个生态链系统。
千百年来的积淀,这种耕作方式逐渐演变为了农耕文化。2011年,它引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关注,从而被列为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田鱼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这项荣誉10年后的今天,从江县不仅完好保存了这种农耕文化,还利用它,促进了农户增收。
从江县西山镇拱孖村村民潘有恩,坚守传统的农耕方式,种稻养鱼、养鸭。去年养鱼200多斤,养鸭数十只,年收入6000多元,实现了盈利。“如果仅是种植水稻,那是亏本的,每亩要亏上千元。”潘有恩说。
村民潘有光家有5亩地,2020年,仅是卖鱼,就有上万元的收益。
潘有恩说,这种种稻和配养鱼鸭的农耕方式,他的祖祖传给了他爷爷,爷爷传给了他的父亲,父亲又传给了他。
秋收侗家人摘禾。
“它的优点就是种出来的大米,口感比较好,还有鱼鸭这两块‘额外’的收益。”潘有恩说,特别是在县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目前收益大大增加了。
潘有恩这里提到的“有关部门”,就是县农业农村局等。据了解,从江县农业农村局把拱孖村列为稻鱼鸭生产示范点进行培养,这样的点目前在全县只有两个。
秋收稻家人
从江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站站长吴国平介绍说,该局对拱孖村的农田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田地的深度(40公分到60公分之间),这样可以增加田鱼的数量,并适当投料,助力个体体量的增长。
“用以前的办法,每亩地养殖田鱼五六十斤,新办法则可以养殖田鱼二、三百斤,数量翻倍。”吴国平说,而且只是适当投料,所以田鱼的品质,没有太大的改变。
潘有恩告诉记者,田鱼产量增加后,拱孖村农业合作社积极拓展市场,让这里的田鱼知名度越来越高。
“我们的田鱼,目前主要进政府机关的食堂、从江县城的酒店和特色餐馆,供不应求。”潘有恩说。
于他而言,这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保住了祖先传下来的农耕文化,也增加了收益。
美中有不足。吴国平说,申报联合国保护的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涉及从江17万亩田地,面积广大,而投入非常有限,“保护不过来”。
占里晒禾
而一些新兴产业的推出,与稻鱼鸭复合系统的保护存在冲突。“还有就是现在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鸭的养殖数量下降了,对于稻鱼鸭系统的完整性有一定削弱。”吴国平说。
从江县委常委、副县长龙治刚表示,保护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就是保护传统农耕文化,这几年,从江县在保护的基础上,也在利用该复合系统促农增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总结出了经验。
被联合国列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时下,乡村振兴的战役已经打响,我们将努力争取政策,利用好稻鱼鸭复合系统这块被联合国保护的金字招牌,推动稻、鱼、鸭走向产业化,继续把助农增收这篇大文章做好,让稻鱼鸭复合系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更科学规范的保护。”龙治刚说。
阅读链接
相关资料显示,“稻鱼鸭共生系统”是中国南方一种长期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鱼。有的地方还发展为稻鱼鸭共生系统。而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代表是贵州省从江县。
至今,贵州黔东南获得的世界性的荣誉并不多,除了侗族大歌和施秉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外,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版本”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响当当的品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尚海
图片由从江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编辑 肖阳
编审 贺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